銷售熱線:15861898091
1月2日下午,深圳召開全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出席大會并講話,強調全市各級各部門和廣大科技工作者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深圳作出的系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以更加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以更加務實有力的思路舉措,奮力開創我市創新發展新局面,在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新征程中作出深圳貢獻、體現深圳擔當。
市長陳如桂主持會議,市人大常委會主任丘海、市政協主席戴北方出席。副市長王立新通報我市創新驅動發展情況,宣讀關于頒發2017年度深圳市科學技術獎的通報。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化學生物學與生物技術學院楊震、深圳翰宇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袁建成榮獲市長獎,另有10項成果獲自然科學獎,3項成果獲技術發明獎,48項成果獲科技進步獎,8人獲青年科技獎、25項成果獲專利獎,15項成果獲標準獎。
王偉中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體獲獎單位和個人表示熱烈祝賀,向全市科技工作者和科技企業、科研單位致以崇高敬意和誠摯問候。
王偉中充分肯定深圳近年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取得的成績,并就進一步做好深圳創新發展工作提出五點要求。一要著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著力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著力構建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加快形成以創新為戰略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努力在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上走在前列,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提供有力支撐。二要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認真落實深圳《關于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實施辦法》,設立深圳自然科學基金,加大財政傾斜力度,擴大科研自主權,保障科研人才合法權益,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加快搶占自主創新制高點。三要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這面旗幟舉得更高更穩,深入實施關于加快高新技術產業高質量發展更好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的《決定》,充分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更好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四要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一重大機遇,做好這篇大文章,營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聯合共建一批優勢學科、國家級實驗室和新型研究機構,組織實施一批科技重大專項,集中力量攻克一批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的“卡脖子”問題,攜手周邊城市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五要堅持和加強黨對科技事業的領導,把黨的全面領導貫穿到創新發展的方方面面,強化組織領導,強化服務導向,強化環境保障,形成推動創新發展的強大力量。
市領導高自民、蔣宇揚參加會議。
深圳創新能力實現新躍升
昨日,全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深圳會堂舉行。
一年一度的深圳市科技獎,反映著深圳科技創新的成色。昨天舉行的全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對101個項目和10名科技工作者予以獎勵,分別是:市長獎2名、自然科學獎10項、技術發明獎3項、科技進步獎48項、青年科技獎8名、專利獎25項、標準獎15項。授獎數占申報量比例為28.7%。這彰顯了我市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城市范例過程中,持續迸發出的強大創新能力。
據統計,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三個獎種61個獲獎項目,覆蓋了包括電子信息、生物與新醫藥、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與節能、資源與環境、先進制造與自動化等八大高新技術領域,其中電子信息領域項目有19個,占三個獎種授獎總量的31%,可見該行業在全市創新驅動發展中的領頭羊地位。
市長獎第三次選出兩位獲獎者
2017年度深圳市科學技術獎的最高榮譽——市長獎,再次評選出一位優秀科學家和一名企業家獲獎者,這是市長獎第三次選出兩位獲獎者:一位是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生物學與生物技術學院院長楊震,另一位是深圳翰宇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裁袁建成。
楊震是長江學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一直致力于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復雜天然產物全合成,10余年來共完成近20個天然產物分子全合成,其中一半以上系國際首例合成。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160多篇。論文H指數47,單篇最高引用次數為750次。
袁建成是國家技術發明獎和軍隊科技進步獎獲得者。他從白細胞里發現了一種高活性“抗菌肽”,回國加入的翰宇藥業于2011年在創業板成功上市。2014年翰宇藥業在國內多肽藥物市場以10.66%位列占有率第一,注射用特利加壓素等五個品種系國內首創,打破了國外藥企的壟斷,實現了進口替代。截至2017年,翰宇藥業擁有12個多肽藥物,9個新藥證書,是國內擁有多肽藥物生產批件最多的企業,多個原料藥品種通過歐美認證,并于2015年成為美國藥典標準品提供單位。2014-2016年翰宇藥業營業收入復合增速高達42%。
市科創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兩位優秀科學家和企業家同時入選市長獎,充分展示了深圳作為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強勁活力,對于進一步激發深圳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創新事業有重要的引領帶動作用。
源頭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本年度獲獎項目,涌現出了一批源頭創新優秀成果,自然科學獎評出了四個一等獎。市科創委有關負責人表示,這是該獎種多年來較為罕見的現象,充分反映出近年來深圳大力發展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成果轉化所取得的顯著成效。
由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完成的“國際鳥類生命之樹研究計劃”項目,通過基因組學研究,詳盡解讀了鳥類1.5億多年的基因組演化特征;由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完成的“基于仿生質子遷移的綠色合成”項目,首次提出以質子梭為核心的氮雜環卡賓非共價催化新機制;由深圳中興創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完成的“一種聚丙烯微孔膜的制備方法、聚丙烯微孔膜及其應用”項目,實現了高端隔膜國產化。
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凸顯。據統計,獲獎項目由企業主持完成的有78項,占獲獎比78%,充分證明企業是我市自主創新的主體。在獲獎項目中,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占據主導,以科技進步獎技術開發類為例,40個獲獎項目中,我市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達38項,占擬獎的95%,深圳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取得了可喜進步。
高質量專利促進區域經濟發展。高價值專利不斷涌現,獲獎的25項專利項目,共實現銷售額925.25億元,實現利潤額128.21億元。例如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電動汽車的充電系統及具有其的電動汽車”專利提出的雙槍交流充電系統集成了電動汽車充放電技術,獲得歐洲多個國家的授權。
標準獎項目實施產生的經濟社會效益顯著。獲獎項目包括國際標準3項,國家標準6項,行業標準5項,深圳市技術標準文件1項,15個項目共計投入標準研制經費約1.35億元,標準實施累計實現銷售收入合計約519億元。如《溫拌瀝青混凝土》標準的實施,減少了溫室氣體有害物質的排放和對大氣環境的污染,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優秀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
本年度青年科技獎8名獲獎人中,5名來自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獲獎人均為博士、高級職稱。記者發現,獲獎名單中首次出現了同一單位(深圳大學)兩名獲獎人。3名來自企業的獲獎人均為企業的實際控制人或企業技術負責人。其中1家企業為新三板上市公司,其產品處于國內領先地位。
本年度獲獎項目中,第一完成人(不含市長獎、青年科技獎、專利獎、標準獎)平均年齡為46歲。自然科學獎最年輕的第一完成人為36歲,技術發明獎最年輕的第一完成人為30歲,科技進步獎最年輕的第一完成人為32歲。8個項目第一完成人在35歲以下,占該類別擬獎量的13%。
深圳市科創委有關負責人表示,由此可見,青年科技人才已成為引領“雙創”重要的生力軍,他們活躍在科技創新第一線,不斷激發出科技創新活力,潛力值得期待。同時說明深圳不斷完善的綜合創新生態體系,給廣大的年輕創新創業者提供了肥沃土壤。
技術支持